一家成立九年的中国机器人公司,正以全球第一的销量和颠覆性的低价,敲开A股市场大门,而它身后站着一群即将身价暴涨的股东。
近日,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的一份辅导备案文件引发资本圈震动,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IPO,由证券担任辅导机构。这家在春晚上惊艳亮相的机器人企业,开始向IPO发起冲刺。
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直接持股23.82%,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0.94%股权,合计掌控着34.76%的宇树命脉。若按C轮融资后120亿元估值计算,这位35岁的创业者身价已超40亿。
1.中国版“钢铁侠”
王兴兴的创业故事始于2013年,当时还在攻读机械工程硕士的他,独自研发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。三年后,他带着低成本高性能的XDog原型机创立宇树科技,公司成立时仅有他一人。
九年时间,宇树从杭州一间实验室成长为估值120亿元的行业巨头。在6月末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,王兴兴透露:“目前公司有约1000人,年度营收达十来亿元。”。
这一数字在普遍亏损的机器人行业中显得尤为亮眼。
宇树的成长轨迹堪称技术商业化教科书,公司以每年迭代一款爆款产品的速度推进技术落地:2017年推出首款商业化四足机器人Laikago,成为机器人科研领域首款能买得到的电驱四足机器人;2019年发布了能够实现后空翻的四足机器人Aliengo,也是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大且质量最重的机器人,斩获数百台订单;2021发布消费级四足机器人Go1,售价低至1.6万元,首次尝试面向大众消费市场,单年累计实现出货量近千台。
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23年。杭州亚运会上,宇树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惊艳亮相;2024年,G1人形智能体以9.9万元起售价开启全民机器人时代。
复盘宇树科技的成功路径,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成为坚实的护城河。公司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90%以上,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/3,谐波减速器成本较日本品牌低60%。
截至2025年初,宇树科技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,其中授权专利150余项,这些专利覆盖了核心零部件设计、运动控制算法、感知系统等诸多关键技术领域。
宇树在消费级市场的攻城略地令人侧目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数据显示,2024 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.37万台,约占全球市场69.75%,在人形机器人领域,2024年宇树交付量突破1500台。
今年2月,王兴兴以青年企业家身份参加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,与久未露面的马云同台,彰显宇树作为“杭州六小龙”之一的行业地位。
2.资本宠儿
作为中国最为炙手可热的机器人明星公司,宇树的资本运作早已开始悄然布局。
今年5月,公司名称从“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”变更为“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”,随后注册资本也从288.9万元暴增至3.64亿元。
这一系列动作被业内视为上市前的标准操作,其中125倍的注册资本增幅更是预示了资本市场的跃迁。
真正的资本狂欢发生在C轮融资。就在上个月,宇树科技完成了C轮融资交割,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、腾讯、锦秋基金、阿里巴巴、蚂蚁集团、吉利资本六大巨头共同领投。据晚点LatePost报道,此次融资金额接近7亿元人民币,投后估值超120亿元人民币。
值得玩味的是,美团、红杉资本等老股东这一次的跟投比例超90%,形成罕见的“产业资本+财务资本”双重背书。
一个更具分量的市场信号来自央企的采购订单。7月11日,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携手拿下中国移动一项价值1.24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,这一金额刷新了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订单的最高纪录。
而政策层面的利好也适时出现,2025年6月,科创板实施“1+6”新政策,把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延伸到了人工智能领域。
天时地利俱备,辅导时间表显示中信证券将于10-12月对宇树进行上市条件评估,协助准备IPO申请文件。按证监会规定,辅导期原则上不少于三个月,宇树最快有望10月完成上市辅导。
就在宇树宣布启动IPO前夜,竞争对手突然杀出回马枪。
7月9日,智元机器人宣布拟以约21亿元收购科创板企业上纬新材66.99%股份,被业内视为变相“借壳上市”。
智元机器人由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掌舵,拥有远征、精灵、灵犀三大产品线。此次资本运作若成功,可能抢先摘取“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桂冠。消息刺激上纬新材股价上演八连板,市场对具身智能概念的热情可见一斑。
“比较谁是‘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’的头衔意义有限。”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,“市场更关注技术能否经得起大规模应用验证,产品能否规模化落地,以及公司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商业化能力。”
3.造富机器
随着宇树启动上市进程,一场资本盛宴徐徐开启。
按A股机器人板块80倍市盈率均值计算,宇树2025年预计2亿元净利润可支撑160亿元市值。部分机构甚至给出300亿元的乐观估值,届时王兴兴持有的35%股权价值将超50亿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员工持股平台上海宇翼控制着10.94%股份,伴随上市可能催生成百上千个百万富翁。
宇树冲刺IPO之际,正值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前夜。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预言:“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,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比达到63%”。
工信部已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“颠覆性产品”,市场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。王兴兴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描绘行业前景:“未来3到5年,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。服务业、家用、工业场景、危险场景、救援救灾场景都在推进。”
产业格局上,呈现出了中美分庭抗礼之势。摩根士丹利遴选的全球产业链百强企业中,中美各占35席,但路径迥异:美国强于“机器人大脑”的软件研发,中国则更擅长硬件制造。
宇树与特斯拉分别代表了以上两种技术路线:前者以“硬件降本+消费破圈”策略,通过Go1、G1等产品占领教育、娱乐、家庭陪伴等C端市场;后者聚焦“AI驱动+工业场景”,Optimus Gen3虽在复杂任务处理领先,但硬件成本是宇树的3倍以上。
随着宇树奔向IPO,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历史性跨越,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解放,还有资本与财富的重新分配,这场硬科技的造富运动才刚刚拉开帷幕。
2024配资-2024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