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上结论: 随着社会发展,结婚率就是会下降,跟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一样,无可避免,不用争议。
过去的几十年,我们执行的是户口管理制度。打1951年7月16日开始,到现在已经执行了近74年,所有常住暂住、出生死亡、迁入迁出都需要进行人口登记,这是过去74年建立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。
但是现在结婚都不需要户口本了,这意味着什么?换个角度看或许你会好受很多。
几乎所有人在过去的74年里,早就已经习惯了户籍制度的身份约束,要是谁没上户口,要么是黑户,要么就跟没穿衣服在大街上四处裸奔一样。所以去年8月份,婚姻登记条例修改草案还在征求意见的阶段,就已经引起了全民公愤。某音,某条等全网媒体平台,各路媒体,营销号文章视频卷起了铺天盖地的消息解读。瞬间,全网骂声一片,也有不少人用实际行动去官网提反对意见,洋洋洒洒几百字,最短时间内出现了人传人现象。
因为不再要求户口本,没有了制度限制,大家自然而然觉得是为了催婚催娃,底线一破再破,像还没结婚就已经被人扒光了衣服一样,无法接受。所以许多解读就顺势用上了阴谋论,什么被拐卖结婚的各种视频就出来了。
简单总结一下: 征求我们的意见是真,但反对意见不奏效也是真。不是因为这个世界“媚男”“爱男”,而是由未来人口趋势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决定的。也就是说,未来取消对户口本的要求,这样的情况还多着呢,结婚登记无需户口本,才刚刚开始。
并不是为了贬低或榨干女性价值,恰恰相反,是为了在未来更好地尊重人口流动,尽可能实现全民福利待遇平等,才有此改革。
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人口红利,说80后,70后吃尽了人口红利,而90后,00后却吃不上一点。事实上,人口红利期从1990年就开始了,预测的是到2030年左右结束。很明显,人口红利从有到无是一个不断被耗尽的过程,这里有一个关键时间点,是2010年。90 -到2010年那时候,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、抚养比低,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高储蓄率。但在2010年后,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慢慢下降,老龄化加剧,人口红利则慢慢变弱。
人口红利期开始的时候,中国的户口制度已经施行了40年左右。制度一开始(50年代)的定位就是配合计划经济下的资源分配和人口控制。到90年人口红利期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市场经济了,人口流动开始加剧,97年流动人口达到了1.1亿。所以管控不再是核心定位,公共服务才是。
当时因为人流动量大了,户籍登记、迁移审核等流程繁琐,占用了大量公安警力,很多部门呼吁用身份证就能替代户口本进行人口管理,还说要取消户口体系。所以早在90年代,“以身份证为核心,剥离户籍福利绑定属性,回归人口登记本质”的改革思路就已经存在了。当时碍于体制约束,政策有松动但并没完全取消户口制度,从那往后也没人再提了。
也就是说,户口制度不过是用来完成中国社会分层和资源分配的,重点针对的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情况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,为了简化职能,更好的迎合新时期的人口流动情况,所以改革才变得迫切。而推进改革的头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取消结婚户口要求。
国务院最近发布文件,说未来五年内全国大部分城市会逐步放宽甚至是取消落户限制。所以改革的核心不再是以资源分配为出发点,而是真正回归到为人服务的本质,重新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。
以前是身份束缚,现在开始要实现居住自由。
改革不是找新问题,而是要确保改革后新问题的出现比过去的旧问题少,也就是减少二次出错,同时减少新问题的出现,因为问题永远存在,问题是永远也解决不完的。还是那句话,不管是看自身问题,还是看国家问题,既然要算账,那么一定是要算总账,才不至于在单一问题上反复糊涂。
同样的现象,现在看到很多自媒体文章和视频都在全网抨击“离婚冷静期”,质疑为什么没有结婚冷静期,质疑为什么要取消户口本限制,为什么有结婚自由而没有离婚自由?难道这还不是在催婚催生?
首先,大家这样愤恨完全是出于“宽进严出”的心理。但事实上,国家并没有在离婚上故意卡你,想结就结,想离就离,自己的事情别老觉得国家很在意,真要是想离婚,区区一个月冷静期能挡得住?出这个政策完全是因为冲动离婚的比例激增,家家户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,一个冲动就想离婚。
今年第一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出来了,经历30天离婚冷静期的夫妻中,有43%最终选择撤回申请或复婚,其中冲动型离婚占72%。再往回数,《2023年3季度民政数据统计》提到了,冲动离婚的后悔率接近50%,现实生活中,冲动型离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。
其次,国家根本就没催生,至少不是为了催生而催生。更何况,催有用吗?你不照样该结结,该离离?很多事情,催是根本没用的,中国在国际战略发展上如此成熟,不至于会做出如此不成熟的政策决定。
所谓的冷静期,其实很简单。第一次去,3分钟告知你程序,开个单子回去等一个月;一个月后再过去,办事人员会问两个人是否商量好了,没意见的话,最多5分钟流程就结束。很多人在空想国家不让离婚,纯粹是受害妄想症,幻想的冷静期是办事人员千方百计阻止你们离婚,离婚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,这是意识宣传的问题。
美西方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放大了问题,让恐慌成为社会主流,说到底,还是放大了人们心中的欲望。西方观念、经济模式及舆论策略,确实在无形中加剧了现在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恐慌。这种恐慌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多重因素交织渗透的结果。
西方推崇个人自由,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自我实现比结婚生子,回归家庭更重要,甚至把原生家庭当缚累。而且美西方对不婚不育丁克,非婚生子尤为包容,再加上全球经济压力四面八方的传导,成功催化了婚育恐慌的蔓延,形成本土焦虑错位。
美西方的舆论策略卑鄙在哪儿?要不要结婚生子本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个人选择,现在却变成了因为恐慌驱动的被动妥协。
事实上,美国根本不具备管理3亿人的能力。美国,又叫自由美利坚,说白了都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,而是伪装成国家的公司,所谓的三权分立也是各路资本凑起来的。这种体制决定了美国联邦政府不需要有太大的管理能力,当人口超过2亿人后,美国就开始了金融化和去工业化的进程。
反过来看,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具备10亿级有效治理经验的国家,美国根本比不上,印度虽然超过10亿人,但更是比不上。
现在的结婚焦虑更多是因为传统,因为观念,因为旧规矩,因为来路不明的舆论,好似结婚成了游戏里闯关的任务一样。我前面说了,要不要结婚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个人选择,而非恐慌焦虑逼迫的被动妥协。比起美西方的舆论传导,国内几千年堆积起来的传统思想观念杀伤力更强。在你心智还没真正成熟,没搞清楚婚姻是什么,责任是什么的情况下,父母急着催你进入婚姻,催婚的,相亲的,牛鬼蛇神都出来了。能不能按时结,能不能及时生,生几个,说白了这就是异形的KPI。
慢慢的,内外兼备的恐慌,焦虑,愤恨不安的情绪积压已久,秉着能量守恒的定律,情绪对抗的反噬力也会更大,最后伤人伤己。
所以,恐慌,有用吗?焦虑,有用吗?催,有用吗?
网络上女拳主义的碗敲的叮当响,最不缺的就是鸡汤喝,在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的情况下,总觉得自己是新时代独立女性。书还没完整读过几本;工资也没拿多高;外卖点的倒是很熟练。每天的精神世界就是来回游走在微博,小红书,抖音,快手,头条等几个平台之间,只看自己想看的那部分。物质没多少,内涵没多厚,认知没多高,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认同,并不去深究。所以网络上男性女性思想割据越来越严重,当然你别以为男性就没受到影响,现在不结婚的男性也是越来越多了。
不管结不结婚,真正好的心态是积极有力量,任何让你感到愤恨,不安,焦虑,激动的文章或视频,你就应该意识到有问题了。就算结婚了也是两个人一致对外,共同去面对这个稀烂的世界。而不是在这个稀烂的世界里,男的女的相互搞乱对方心态,只为整个输赢。
往长远了看,这对国家发展没好处,国家甚至已经为此操碎了心。
(全文完)
——END——
2024配资-2024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